Recommended Books  好书推荐
曹操和袁绍的用人之道
来源: | 作者:pmof043ede5 | 发布时间: 2014-08-14 | 3154 次浏览 | 分享到:
(来源:海峡通讯  2007-04  作者:郭东晓)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起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由此拉开了官渡之战的序幕。然而曹操在数倍于自己兵力的强大对手前,却表现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雄才伟略,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败袁绍十万大军,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曹操也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
  纵观这场战役,曹操之所以能够创造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奇迹,与其用人之道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曹操比袁绍更懂得笼络人心。为了笼络人心,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同时注意网罗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在经济上实行屯田,不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其次,曹操在官渡之战中能广泛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相比之下袁绍经常一意孤行,从而错失了许多良机。在官渡之战前沮授、田丰都认为袁绍为讨伐公孙瓒已经连年用兵,应注意务农息民,不宜急于出兵决战,可采用持久战策略,逐渐吞并曹操控制区。可是刚愎自用的袁绍却认为以自己的英勇神武,加四州之强兵,讨平曹操易如反掌。还惩处了持不同意见的沮授,认为其扰乱军心,并将其所统兵力削减三分之二。在后来袁曹对垒的时候,双方相峙月余,曹操的军队粮草将尽,士兵疲乏,于是曹操寻机与袁绍决战。谋士许攸指出,曹操兵少而全力与我相拒,许昌守备一定薄弱,若分轻兵迅速偷袭,可拿下许昌,奉迎天子以讨伐曹操。即使拿不下许昌,也可以使曹操来回奔命,一定可以把他打败。袁绍不同意许攸的正确意见,说:“我一定要先攻取曹营。”结果不仅错失良机,而且让自己输得一败涂地,还把这个重要的谋臣让给了曹操。袁绍刚愎傲慢,自以为是,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的毛病,在这场关系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从而也为他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而相比之下对于下属的正确意见,曹操却能广泛听取。公元200年,袁绍兼并幽州后声威日振,便决心消灭自己的劲敌曹操。这年2月,袁绍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了曹操部将刘延镇守的白马城。曹操闻讯,十分焦急,准备亲率大军前去救援。曹操手下的谋士荀攸进谏说:“敌众我寡,如果硬拼,就如同以卵击石。不如先派一支人马西去,装作在延津一带渡河,把袁绍的主力吸引过去,然后派出轻骑兵突然回救白马,则可取胜。”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袁绍见曹操的大队人马直奔延津,果然派出主力进行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便率骑兵急赴白马,颜良没料到曹操会来这一手,惊慌失措,匆忙迎战。曹操让关羽对付颜良,关羽策马如飞,直逼颜良而来,手起刀落,斩颜良于万马军中。袁军见没有将领,顿时乱成一团,不战自溃,白马之围遂解。而坚守官渡是由于他听取了荀彧的意见,官渡决战,是袁、曹谁胜谁败的生死关头。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三个多月。曹操方面军队人数少,军粮又很缺乏,战争如果旷日持久地僵持下去,将对曹军不利,曹操统治区内有些郡县就已经叛变了。面对这种情况,曹操曾一度打算退守许昌。曹操的谋士荀彧向他详细分析了战争的前途,鼓励他在关键时刻,一定要坚持下去,以便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从而死守官渡这个重要的战略之地,为自己赢得了最后决战的有利地形和位置。而奇袭乌巢也正是由于他听取了许攸、荀攸和贾诩的意见。当时有很多人反对曹操的这个冒险举动,但许攸、荀攸和贾诩坚持自己的意见,曹操听从了他们的正确意见,留下曹洪、荀攸防守官渡大营,亲自率领精锐步骑兵五千人,打着袁军旗号,每人手持一束干柴,口里衔着横枚,把所有的马嘴都绑扎起来,从小路奔向乌巢,顺利地烧毁了袁军的粮囤从而一举扭转了战局,打败了袁绍。
  再次,曹操的气量远比袁绍大。用人之道不仅仅局限于广纳人才,用长之长,而且更要体现在容人之短上。这从官渡之战之后对待下属的不同态度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在袁绍军营中缴获了一些书信,很多都是在曹操与袁绍决战之时,留守在许都的官员们因为认为曹操肯定打不过袁绍,纷纷写信与袁绍暗通。于是当时有人主张:逐一点对名姓,收而杀之。曹操却认为当时袁绍的势力如此之大,连自己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怎么能怨恨别人呢?于是曹操命人将这些书信全部烧毁。如此处理,没有大海般的胸怀是做不到的。这种做法,大大安定了人心,感动了那些一度动摇的部属,巩固了自己的阵营。再看袁绍,官渡之战以后,袁绍也曾经后悔,他说:“吾不听田丰之言,至有此败。”既然如此,那就应该坦诚承认错误,重新启用田丰,然而,袁绍耿耿于怀的是自己的面子,觉得“羞见此人”,果然,听信逢纪谗言,竟然杀了田丰。如此心胸狭隘,谁还敢为他卖命?所以几年后,不仅袁绍死于非命,连他几个儿子也一起被曹操击败,袁绍依靠祖上“四世三公”打下的河北四州的基业,毁于一旦。
  曹操所表现出来的度量还不仅于此,兴平元年(194),张邈和弟弟张超、陈宫趁曹操远出东征陶谦时,占据兖州叛迎吕布。事变一发生,曹操许多属下都跟着倒过去了。这一事变,使曹操一度极为被动。他的根据地兖州,只有鄄城、范、东阿三城为立足之地。由于这一事变,他和吕布几次作战失利,有一次他只得突火而出,连左手掌都烧了。他还因此差一点被迫迁家居邺,投靠袁绍,寄人篱下。不久,曹操扭转了局势,收复了兖州,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兖州叛乱的参与者大多也落到曹操手里。这一事变的发起者都受到了惩罚。张邈被夷三族,张邈自己往袁术请救,未至,就为他的兵众所杀。张超一说自杀,一说被斩。这两个人如果被俘,恐怕也要处死。陈宫和吕布一起被俘后,自请就戮。这三个人,用现在的话说,大概称得上首恶必办。但对另一些胁从者,曹操就不但不问罪,反而大胆任用。毕谌,原为兖州别驾。张邈叛后,把毕谌的母亲、弟弟和妻、子都劫走了。曹操对毕谌说:“你老母在那边,你去吧。”毕谌叩头发誓,没有二心,曹操很感动,流下了眼泪。不料毕谌一出去,马上就逃走了。待吕布失败,毕谌也被抓了回来,大家都为他捏一把汗,曹操却说:“孝敬自己亲人的人,哪有不忠于君主的呢?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他提拔毕谌做了鲁相。魏种,是当年曹操保举为孝廉的。兖州叛乱,曹操说:“魏种一定不会背弃我。”后来听说他也到那边去了,曹操大怒:“魏种!只要你不是南逃到越,北逃到胡,我就不放过你!”打下射犬,活捉了魏种,曹操态度却变了:“这真是个人才啊!”不但释缚免罪,还以他为河内太守,把河北的事务都交托给他。徐翕、毛晖,原是曹操在兖州的两名守将,兖州一乱,他们也叛变了。曹操平定兖州,他们又逃到臧霸那里。曹操让刘备告诉臧霸,一定要把这两个人交出来。到后来,这两个人也没有被问罪,他们都被曹操任为郡守。
  曹操处理张绣叛乱也是这样。建安二年(197),屯兵南阳的张绣率部投降曹操。才过了十几天,张绣又反叛,突然袭击了曹操兵营。曹操措手不及,被打得大败,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遇害,他最贴心的武士典韦战死,他自己虽然逃得性命,可右臂被箭射伤,所骑的名马“绝影”也被射死。第二年,张绣又和刘表联合,在安众(今河南镇平县东南)分兵前后夹攻曹操,使曹操又一次陷入险境。曹操让士兵连夜开挖地道才逃得性命,并用奇兵把张绣打败。后来,张绣在他的谋士贾诩的劝说下又一次投降曹操。曹操没有计较杀子之仇,盛宴欢迎张绣,为自己的儿子求得张绣的女儿为妻,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后来张绣在官渡之战和南皮破袁谭有功,先迁破羌将军,后增邑至二千户。那时,天下户口减耗,十才存一,曹操自己那些将领封邑还没有满千户的,却给了张绣最丰厚的封赐。
  官渡之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结果决不是偶然,他有其必然性,其中很关键的东西,就是在于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所宜,推诚取信,用人不疑,以及在用人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广阔胸襟,也只有这样才能笼络人心,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也是值得我们当代的领导者所借鉴和使用的。
 
 
 
编辑:el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