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难治职业疲倦》
2009-9-28
《杜拉拉升职记》中曾经为所有职场人描绘过 “所谓好公司”的前景:一是收入,二是环境,三是未来,还有就是无形的福利,比如工作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不过,怎样才能实现和“好公司”的速配,营造出和谐的磁场?近日,著名职业咨询师白玲将招珠海职场人,并与珠海纳思达高管探讨企业用人之道。
给自己一个定位和可持续的规划
“给自己的职场人生做一个规划,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在迷茫的时候,要花很多心思来思考自己擅长做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白玲说,很多人在选择职业时嘴里喊着要“做自己喜欢的”,实际行动中,选择的却是“看似不错的行业”、“容易进入的企业”、“待遇不错的工作”、“听上去有发展前景的事业”。尽管这些选择并没有错误,但是如果缺乏了动力的来源,很可能出现的情况就是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或者在面临困境和压力时难以坚持下去。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可持续发展,其中搞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然后还要考虑几个因素:首先是思维敏感度。当一个人对某类事物有一定的敏感度,会发现自己学习这类事情以及与相关事物打交道都会很轻松;反之,则会觉得举步维艰。其次是收益比例,分析自己继续从事既有的领域与改行重新从事其他领域之间的收益比例。再次是“后劲”,考量自身对所选行业的“把握度”如何。如果一个人在某些行业里的积累太少,后劲显然就会不足,即便当时收入很高,早晚还会面临下一次的选择。
一般而言,从小职员一跃成为老总的可能性实在微乎其微。对于职场人来说,工作有连续性和阶段性之分。制订规划时,应从职业发展前景和职业环境上着手。是否计划改变自己的职业环境?是否计划改善自己的职位?是否计划增长自己的薪资等等问题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并做出详细指标。对此,白玲特别强调,不要轻视小公司,它们不端架子,成功率要高得多,个人发挥余地也相对大得多,员工也容易与公司高层接触。当然,职场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积极积累三笔财富:丰富的知识体系,学会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专业精神,比如严谨、创新、服务意识等等。
职业疲倦如同“七年之痒”
从事职业咨询规划工作多年,白玲发现,成功的人经常讲,自己是如何感兴趣自己的工作,但是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多的时候很难做到兴趣和职业的匹配。比如:你喜欢自由,但是职业会有很多约束;你喜欢管理,但是经常被别人管;你喜欢创意,但是经常要循规蹈矩;你喜欢做事,但是经常陷入在“办公室政治”中不能自拔。因此很多人都面临着“如何接纳一个不喜欢的职业状态”的挑战,有的时候甚至是改变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
这其实是一种“职业疲倦”,是轻微的心理病症,厌倦、焦虑、枯燥都是正常的表现,而且会持续不断地出现。白玲分析指出,一个人长期在同一个环境里,从事同样的事情,肯定是兴奋不起来的。但是,有时候人的发展恰恰就是在沉闷中实现。就像拿篮子去接果子,总是跑来跑去,往往空手而回。所以,有时等待是必须的。而面对同样枯燥乏味的生活,有的人可以自得其乐,有人就闷闷不乐。个中道理就跟面对婚姻的“七年之痒”一样,自己要学会享受,学会寻找小的刺激点。白玲说,自己就是一个很会享受的人,即使只是同事赞美她今天穿的衣服比较好看,也能享受半天。
而对于不少人把跳槽当作缓解“疲倦”的方法,白玲认为,还是要弄清楚为什么“跳”。一方面是为实惠,包括权力、金钱、专业。另一方面是心里感受,看看自己和未来环境有没有匹配的地方,如果有,就要去追求,这叫保养,否则的话就是损耗。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跳槽是基于感性的因素,比如“与上司关系不洽”,待遇分配不公等。这是因为他们在计算跳槽的收益和付出代价方面还不是很到位,在自己的长期规划方面还不是很清晰。
白玲建议,26岁之前,更适合去做一个横向拓展,应该摈弃自己的好恶,以积累经验为主,通过公司内部的职位转换来提升自己的价值;26岁-35岁,这是一个职位上升的过程,会出现很多平台。如果目前的平台已不能给你提供很好的空间,那么离开是最好的选择;40岁以上,很多人则会面临转型,或者继续做管理,或者做技术上的深化。如果已经处于公司的高层,最好还是慎重地对待这个问题,以便积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zhaoxin